【悠牛网】对于普通的储户来说,存款保险制度是否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呢,显然不是。客观上来说,存款保险制度是和利率市场化配套的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。
资料图
但任何保护都是有成本的,存款保险也一样。对于储户来说,不能完全依靠存款保险来实现自己的资产保全能力,而更多需要提高自己的风险甄别能力和资产配置处置能力。
改革的肇始
2013年,金融改革大幅拉开序幕,以银行业改革为重点的金改开始逐步延伸,以便为最后的市场化道路打开一个稳健的金融通道。银行业是目前中国金融资产最大,系统性关联程度最高的金融行业,也是整个国民经济最直接的金融推动者。改革的步骤首先拿银行业开刀,可谓是用心良苦。
对于中国的银行业,历来存在这么几个问题,一个是靠相对无节制的放贷做大规模,再考融资完成资本金以及存贷比的考核,同时伴随着比例较高的资产错配,一旦遇到 流动性风险,连锁负面反应就出来了;另一个是隐性的国家、政府担保,即使出现小范围的系统性风险,最终仍然会由国家来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或者指定托管,以实现不良资产和债务的转移。
因此,可以一言窥之,银行业能够在资产规模上快速做大,并跨业进入基金、证券、保险等其他细分领域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家的信用担保,而且是隐性的,对于银行来说是近乎无成本的信用担保。
那么这种体制为什么需要改变呢?一个是体制内聚集的风险,另一个是这种被国家所保护的银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。在这种体制下,存贷款利息是有上下限的,存贷比是有红线的,市场资金的成本是完全可控的,这就导致了银行有稳定的利差收入来源,而最终导致了市场资金定价的扭曲。
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某些行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,而不愁融资的国企、央企却可以常年获得低息贷款,融资的渠道被切断,这也就衍生出了中国银行融资以外规模达20万亿左右的影子银行市场。既然体制内融资渠道不畅通,融资需求就只能通过影子银行来满足了。
银行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资金定价市场化,融资畅通化以及风险担保的市场化,国家是最终的管理人,但不应该为银行提供直接的政府信用担保。政府的信用也不是无限的,是有节制的,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把担保形式由政府转为市场,并提高市场的风险自我甄别能力。
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套
所谓的存款保险,有点类似于缴纳保费,就是银行业机构由政府牵头组成一个存款保险机构,然后更具各个银行的资产风险水平与规模,向该保险机构缴纳保费,费率的确定需经过银行业认定并执行。一旦某些银行出现挤兑或破产风险,储户的存款可以由该保险机构补偿。在国外,存款保险已有非常成功的尝试,美国金融危机倒闭的诸多中小银行,最后都通过存款保险完成了对客户的赔付。
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,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特殊性。首先,不可能全额赔付,只能设定一定的标准和限额,或者按照超额累计的比例赔偿,目前央行放出的消息是最高对个人赔付50万,超过50万部分或许不能获得赔偿,对企业的存款赔偿还没有明确的标准。因此,如何确定赔付标准,将直接决定了银行风险经营意识的高低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。
您可能还会关注的